我大約是在十二三歲的時候踩上第一泡鴿糞的,自此之后,雖有間斷,也有下決心了斷過,但最后還是嘴說服不了心,始終也沒有擦干凈過鞋底的鴿糞。今天這個日子告訴我:你已經(jīng)大55張的人了,再改弦更張,怕也于事無補了。 小學和初中階段養(yǎng)鴿子,單純粗糙,奶奶家的炕洞里,自家的房檐底下,都可建棚,管供銷社的大爺討一個硬紙殼的包裝箱,再掏出一個洞口,一個巢箱便有了,掛到房檐下面、果樹的枝杈間,就成了鴿棚。鴿子是從村里幾個老玩家那里淘換回來的,也不懂得品種,信鴿、觀賞鴿不做取舍,能飛就成,再能掛上一兩個鴿哨,那就美不勝收了。 那個階段養(yǎng)鴿,最難忘的只有一件事情:大約是我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父親要去天水給生產(chǎn)隊買玉米種子,我央求他帶上幾只鴿子去天水放,鐵路里程大概有400多公里。十多天之后,有一只鴿子居然真的飛回來了。這件事猶如一顆種子,深埋在了一個少年的心底,萬難泯滅啊。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nóng)村物質(zhì)生活極度匱乏,人填飽肚子尙難,更何況鴿子。我最多的時候,養(yǎng)到了近10只,花白灰紅黑,差不多湊齊了。冬春時節(jié),鴿子無處打野,餓極了就往廚房里面沖,弄得鍋臺面板上都是鴿糞。我媽不干了,罵兒子、打鴿子成了隔三差五的節(jié)目,搞得母子關系異常緊張。 這樣艱難地養(yǎng)到了1977年,我上初二了,那個時候,鴿子從蘭州往家里放飛(差不多100公里)已經(jīng)變成了小菜一碟兒。這一年,中國發(fā)生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中斷了十多年的高考制度又要恢復了!這給處于社會最底層的農(nóng)民子弟給了一個跳出農(nóng)門的機會。在父母的強力干預之下,我不得不中斷養(yǎng)鴿,為魚躍龍門的那一跳作準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