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翔鴿翅膀探索 |
2020-9-17 19:46:31 香港鼎晟東方育翔中心 |
|
已閱讀次 |
海翔鴿翅膀探索

此一話題大家最不陌生,由古至今有賽鴿的地方,肯定有人研究,也各自有自己的看法,是真是假其實也不是很重要,因為大家心中自有一套標準。
什么翅膀型態(tài)適翔什么風向,當然亦有全能型,但這類極少數,多半是由行家改良而成,也不透露的秘密,什么是-全能型?乃是適翔海上更適翔于陸上,滯空時間長,真正看的懂什么翅膀型適合什么風向應該大有人在只是不提,大都只看速度型或耐力型。
鴿子的翅膀就像我們的雙腳,短跑選手的腳都屬粗壯,才有爆發(fā)力,然而馬拉松選手,雙腳由如竹杠細長,既然如此,為什么大多數人鑒定翅膀時不分原由就認為粗的好,人云亦云,多數人認為錯的就會是對的,此乃社會現象,如果如此可能只會挑到速度型的機率高!!

我們知道臺灣的賽鴿起源于陸翔,鴿子開籠既有目標前進,勝負常取決于速度,除了下雨濃霧的天氣,耐翔鴿才有機會獲得入賞,全世界都認識詹森鴿,因為大家都要快,但我覺得任何鴿系都有速度、耐翔的鴿子,端看自己養(yǎng)到什么鳥而已。
羽骨軟或硬何者優(yōu)?這個問題都有支持者,此處用釣竿來引諭,釣竿尾端硬自然缺少彈性,易產生疲勞,斷裂,如是翅膀尾端硬,通常為鈍圓狀,速度之快,但長時間飛行易疲勞,產生翻翅的可能性高,適合短距離速度賽,反觀釣竿尾端軟,雖然釣起大物時間長,但也證明耐用,翅膀尾端軟的鴿子,通常不會是速度型,尾端劍型為多,亦有彈性,耐翔時間更長,正是殺流時幾乎都是此一羽型的鴿子入賞機率較多。

因網鴿問題猖獗,導致賽場全面轉移海上比賽,當初陸翔強豪也因轉型倒的極多,但亦有少數人或許是業(yè)余者,在轉型后成績長紅的,原因為何?鴿質、鴿種或養(yǎng)法都有可能,但我會再加入翅膀結構來探討,在海上能耐翔的鳥種,為什么能長時間在海上飛翔呢?這是陸翔鳥不能適應的原因之一,攸關空氣力學,鳥類飛行受氣流影響更甚下雨,原生物種自然有其地域優(yōu)勢,然而我們因為賽鴿制度改為海上競速,多數鴿子身型翅膀條件不符或不適海上比賽,導致幾萬羽鴿子,多關比賽下來,也所剩無幾,這里想想海鷗的翅膀就可以知道答案!引種不一定迷失于名牌,平民鴿也有壯元才,增加自己的知識,嘗試各種的可能性,作出參賽驗證,要別人指點,說真話的人少,鴿子比賽各留一手,還是靠自己努力研發(fā)才實際。▋
|
|
發(fā)布時間:2020-9-17 19:46:3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