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翼的乾坤 |
2019-1-8 20:59:53 香港鼎晟東方育翔中心 |
|
已閱讀次 |
——根據(jù)短-中-長賽程選育不同形態(tài)的羽翅
翅膀是鴿子飛行之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什麼樣的翅膀結構能產生最理想的浮力和推力?什麼樣的羽翅能有效減少賽鴿飛行阻力、減少消耗能量,最大限度地提升飛行速度?經(jīng)過反復對比各賽程的獲獎鴿,以及不同品系鴿在不同賽程中的特點,適應短、中、長、超長程不同賽程,鴿子羽翅形態(tài)各有不同的特點。
賽鴿飛行靠翅膀,翅膀是賽鴿飛歸的最大也是最根本的硬體,翅羽的寬窄與長短,主羽的大小及形狀,對鴿子飛行中產生動力的大小有著密切的關係。
根據(jù)賽程選育羽翼形態(tài)
什麼樣的羽翅結構能產生最理想的浮力和推力?什麼樣的羽翅能有效減少賽鴿的飛行阻力,減少賽鴿在飛行中消耗的能量,最大限度地提高相應速度和賽程中的飛行速率?中國的賽鴿運動從近代自李梅齡先生與洋人“叫板”至今以來,由中、短程開始逐步興盛起來,加之在中國幅員遼闊的疆域環(huán)境下,到20世紀中期,超遠端成了我國鴿友的崇尚賽程。中國臺灣省又由於地理所限,只能組織多關制的短、中程的比賽。而我們一度對短程比賽根本不正眼視之,在當前推崇超遠端賽制的競翔環(huán)境中,具有長、寬、大羽翅形態(tài)的賽鴿成了鴿友們推崇的翼型,尤其是對10根主翼中前三根大羽更為重視,不但要求長需齊尾,而且要幅寬廣闊,三根一樣齊,形成了一種時尚,認為鑒鴿唯有翅膀,不論血統(tǒng)如何,能適應什麼賽程,只要羽翅寬大,肯定是好鳥。加上一段時間內,關於鴿子的幾種形體,按長、寬、大、齊的標準刊出大幅的,具有典型意義超遠端獲獎鴿的彩色羽翅圖片,作為範例推薦。記得當時我和一些初涉賽鴿圈的鴿友一樣,常去鴿市或深入樹林尋覓這類具有特殊羽翅的本土鴿或是飛超遠端留落下的“天落鳥”。
近幾年來,隨著信鴿運動與國際賽制接軌,隨著海內外賽鴿文化交流的加強和深入,一個多元化,大且深,多角度的賽鴿運動日異興盛。在諸多鴿友重視血統(tǒng),追求肌肉,講究羽質,注重結構的同時已把羽翅的形態(tài)及結構已作為重要參數(shù)進行研究。在經(jīng)過反復對比各賽程的獲獎鴿,以及不同品系在不同賽程中的優(yōu)勢後發(fā)現(xiàn),適應短、中、長、超遠端不同賽程的鴿子,它們羽翅形態(tài)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具有長、寬、大羽翅的鴿子並不能超自然規(guī)律在短、中程比賽中奪魁。下面筆者運用空氣動力學的基本原理及多年的實踐,對不同賽程的羽翅形態(tài)做一介紹,僅做為參考。
中短程賽鴿羽翅特色
尖、短、曲是中、短程賽鴿的羽翅形態(tài),是中、短程指500公里以下的賽程,這類賽程比賽,除定向能力,歸巢意識之外,主要比賽鴿的爆發(fā)力,因這樣賽程的比賽,獲獎鴿正常氣候條件下加速都要逾千米。一般300公里需4小時左右,快速者可突破3個半小時;500公里快者在6小時左右就可報進。歸巢途中幾小時不進食水要高頻率扇翅,從空氣動力學的原理分析,鴿子要增加飛行速度,就必須增加扇翅的頻率,更重要的是在支付同樣力情況下只有產生最大推力和最小阻力羽翅才能產生最高速度。因鴿子飛行中扇翅的次數(shù),速度與空氣的摩擦係數(shù)成正比,而羽翅的形態(tài),結構的合理參數(shù)與空氣的阻力及摩擦係數(shù)成正比。比賽飛行中每向下、後扇動一次的前提是先向上,前伸舉一次。長、寬、大的羽翅與空氣的接觸面大,所以阻力大,摩擦係數(shù)高,必然削減了鴿子扇翅的頻率,速度也就相應降低了,所以中、短程賽鴿前三根大羽不得過寬,過寬而前端會有尖削度。我們可以從電視中慢鏡頭播放的賽鴿飛行圖像之中清楚地看到,賽鴿在直線平飛中,雙翅並不是完全展直的,而是向內微收,加之主邊羽有一定的彎曲度,故在疾飛時,身體正面與空氣流截面能減少自然阻力,使受阻的空氣從羽軸之間流過,然而向下扇動時,又要將翼下的空氣,封擠在雙翅之下,從而在扇的過程中向後排出,以產生向前的動力,故主羽,尤其是前邊幾根大羽條不夠大實,以增加排扇和搏風能力,摩擦係數(shù)減少了,自然阻力就降低了。
那麼長、寬、曲有沒有一個嚴格而標準的尺度呢?準確的答案是“沒有”二字。因為每羽鴿子的體型大小、肥瘦、肌肉的力度都不一樣,所以只能得出一個相對的結論:那就是長不齊尾端黑線,窄不小於羽寬度;彎曲,以弧狀排列,呈“S”狀形態(tài);前稍為流線形,頭尖,為上品。著名的詹森鴿就具有這種典型特點的羽翅結構,再如林波爾、慕利門等中距離的速度鴿,大都具備這樣的特徵。鴿友不妨把以上這種血統(tǒng)較純的鴿子與,丹·小路易、阿曙等長程鴿做一對照羽翅的差異就可一目了然,參數(shù)也自然在自己的心中了。筆者于1990年在西北大漢年營中養(yǎng)鴿時,滿棚百余隻全是超遠端後代,可是唯有一羽是銀川朋友贈送的當?shù)?00公里冠軍之後代“小雨點”,因為看慣了長、寬、大雙翅的我,每當打開“小雨點”的羽翅時,心中總想“這麼不發(fā)達的羽條能飛動嗎?”可是在以後的放翔中,從200公里~400公里,“小雨點”每次都率先歸來,次次都把那些“發(fā)達”的雙翅拋後幾個小時以上。500公里放飛, “小雨點”當天下午早早就歸返了,而那些長、寬、大羽條的超遠程後代,只能落其甚後,望而歎之了,最快者也是次日早返舍。
遠程賽鴿羽翅的特色
長、彎、圓,前端羽尖角明顯,是遠端賽鴿的羽翅特徵,在700公里~1000公里級長程賽中,正常氣候條件下賽鴿的飛行時間一天至一天半, 700公里當日歸,也要飛行8小時以上,千公里很難突破12小時。所以這類賽鴿,羽翅要適應較長時間的持續(xù)飛行。對羽翅的基本形態(tài)要求是:整個翅膀較中、短程賽鴿羽幅略寬、長、大一些,尤其是主羽不能像中、短程賽鴿那樣,但仍要超窄、超短,當拉開翅膀後,前四根主羽端頭尖角較大羽條端頭略圓,第七至第九根呈弧形排列。這樣的主羽形態(tài),飛行翔力大,阻力小,不必加快扇動頻率也能保持較高速度,同時節(jié)省了體力,有效節(jié)省了能量,恰好適應了長程飛行的要求。不難想像在連續(xù)十幾個小時的飛行中,沒有一雙形態(tài)、結構合理的翅膀,要想高速歸返是不可能的。對長程賽鴿的副羽之要求,應是羽軸要有一定彎度,排列緊密,基礎羽度有良好的硬度,便與搏鬥的氣流向後流動並產生向上的浮力,長程賽鴿的主羽切忌過長(齊尾)過長則扇動頻率低,沒有速度;同時也不能過短(不及尾端黑色部分)因消耗能量過快,沒有耐力。
超遠端賽鴿羽翅的特徵
寬、長、齊、圓,是超遠程賽鴿的羽條特徵,所謂超遠端,主要指1500公里以上級別賽程。這種超遠距離的飛行,對一羽小小的鴿子來說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的長途跋涉,通常最少要3天以的連續(xù)飛行才能返舍,這樣甚至百餘小時的連續(xù)飛翔,不但要身體結構具有較好的適應性,而且更要求有一雙合乎自然要求的雙翅,它的基本要求是:羽軸粗壯,羽幅變小,排列緊密,前端圓齊。羽軸粗壯,就是要發(fā)達粗壯,有韌性的羽幅寬長,即主羽顯然比副羽寬而且要齊長;排列緊密,就是一根緊挨一根排列不留間隙,前三根大羽一樣長,且羽端圓。只要求羽軸應有良好的韌性,羽脈勾結緊實,不易分離,以適應長時間光照、雨淋和朝露侵蝕。這種羽翅形態(tài)雖不能長時間,高頻率扇動而產生爆發(fā)力,但扇動截面大,產生浮力大,便於滑翔和長時間飛行。在北方,每到秋季當天鵝、大雁等大型侯鳥遷飛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們?yōu)榱斯?jié)省體力都是連扇出幾次後就要展開雙翅奮力滑翔一次。平常天空中齊飛的鷹同樣也是如此。鴿子在飛超遠程的歸途中仍然是每扇出幾下後,要滑飛一小段,時間相當於扇出的1次~2次,並在低空利用地面上升的氣流勻速向前飛行。這類賽鴿站立時,副羽會蓋滿臀部,其主羽齊尾略大於尾。
總之,賽鴿高速飛歸,是智力、體力、意識,以及體型結構和羽翼結構等綜合因素估計最佳發(fā)揮的集中體現(xiàn),條件並不互為彌補,但缺一不可,羽翅做為硬體的重要部分,也不能唯求也不能忽視。所以要因賽程、氣象而定,只能做為選育的參數(shù)去評審、鑒定。
|
|
發(fā)布時間:2019-1-8 20:59:53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