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是一年中最大的節(jié)日,特別是這些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春節(jié)真的是個名副其實的節(jié)日,越過越隆重、越過越豐盛,真的讓人們感到是個歡樂日、休息日、高興日、幸福日。加之華人在世界各國居住量的不斷增大和遍布,春節(jié)也逐漸形成國際化的節(jié)日了。 然而,歷史上的春節(jié)可就不同了,俗稱過年又稱年關(guān),富人是過年的,窮苦的人們可真的是過關(guān)的,少吃無穿的,地主老財們還逼糧又逼債,真是苦難當(dāng)頭,走投無路,普遍使人們所熟悉的歷史故事[白毛女]就是活生生的典型。
我記憶中的春節(jié),由于家里人口大,姊妹們多,條件很差。大人們提前給做個新棉襖,做對新靴,舍不得讓穿,只等到春節(jié)那一天才讓穿上。記得有一次,我穿的棉襖太舊了,去學(xué)感到有些丟面子,就偷偷的把新的棉襖穿上了,奶奶好言好語的勸我說:"乖乖,現(xiàn)在不能穿,你穿臟了到過年時串親戚你沒啥穿,咋去你外婆家哩"。硬是哄著讓我脫了。其實是啥新棉襖,就是大人們的舊棉襖裁成小的,再翻新一下,只是翻新后你第一次穿就算新的了。
到過年這一天,早晨很早就爬起來了,穿上翻新的新棉襖,先去放那一百頭的小鞭,啪啪幾下,還沒有過癮的就完了。有時候處于好奇心,還特意在沒有燃放之前拽下幾個,裝在口袋里,白天不時的放上一個,與小朋友們逗著玩玩。放完鞭后趕緊再去點燃那頭幾天就砍好的柏枝。
早上的第一頓飯,是喝紅薯干粉做成的涼粉湯,喝完涼粉湯隨著大人門走東家串西家,給長輩人拜年。給自己家族里的長輩人拜年沒有壓歲錢,給親戚們中的長輩人拜年可以給壓歲錢,那時侯一般是一毛,兩毛,多則五毛,記得我童年時期還沒有發(fā)到元的位數(shù),就邁出了領(lǐng)壓歲錢的年齡期。
第二頓飯是吃餃子。那時侯的餃子包些什么餡,都是些紅白籮卜,有時少摻一些粉條,基本沒有肉。外面有時用純白面,有時還摻一些紅薯面,就這就不錯了,總算能吃上餃子了,心里挺高興的。記得吃餃子這一頓飯,還用小碗給鄰居家互相送送,表示一種友好。
第三頓飯是吃繪菜,這一頓飯每個孩子要發(fā)一個白饃,因為平時都吃的是紅薯面和玉米面饃,當(dāng)白饃拿到手時,高興極了,看了再看不舍得吃,當(dāng)口水快要出來時才用手指一點一點掰著吃,生怕吃完就沒有了。姊妹六個中我上學(xué)學(xué)習(xí)好,爺爺總是背著姐弟們多給我發(fā)一個,我也很不好意思,我很可憐小妹妹,就再分她一點。其實,大人們一個也舍不得吃。那時侯我暗暗發(fā)誓,長大了掙住錢,最大的愿望就是先讓大人們把白饃吃飽.
一九七一年我參加了工作,生活比農(nóng)村家里的生活好多了,平時省吃儉用,在休假回家時總是捎上幾個白饃,行行孝心,兌現(xiàn)兒時的誓言讓爺爺奶奶吃。但遺憾的是,他們老人家還沒有等到過上改革開放的好生活就過世了。
如今的春節(jié),給孫子和外孫子們發(fā)壓歲錢是幾百元幾百元的發(fā),純?nèi)怵W的餃子和雪白雪白的白饃他們已經(jīng)不稀罕了,都早已吃膩了,放的鞭是五千和一萬頭的,還有那五彩繽紛的煙火,真是快樂極了。
我一直想,再過幾年,幾十年,到了那時侯的春節(jié)到底會是怎樣呢?
實在說,回憶這些可能很沒有意思,或者說是一種庸俗,以筆者的看法,回憶過去的痛苦生活是為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是為了激勵我們更好的創(chuàng)造未來的美好生活。今天不但能吃飽飯,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還能養(yǎng)鴿子打比賽玩,多美呀!知足了。
衷心希望我們廣大鴿友要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賽鴿要把握住適度,量力而行,養(yǎng)鴿不要過多,選送公棚要盡量選送那些比較公正的公棚,信譽比較好的公棚,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千萬不要盲目選送,超越自己經(jīng)濟限度選送。打公棚說穿了就是賭錢,那是有錢人干的事,工薪族還是小打小鬧圖個樂趣為好!
祝福大家新春快樂,萬事如意,心想事成,全家幸福,龍年發(fā)大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