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鴿配對是個沉重而廣泛的話題,為此,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獨到的見解,今天我就自己的看法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確切地說是我對適配問題的看法,與您共商,不足之處,互相學習哈。 西方賽鴿名家賀伯特先生曾組織過一場由鴿界泰斗、當代巨星參加的專題研討會,旨在集百家之言而給賽(種)鴿配對問題作出明確的定論。那時候鴿友的期盼度是非常之高的。但后來的各種信鴿刊物都陸續(xù)登載和發(fā)表了百家爭鳴式的文章,甚至各大家發(fā)言時的記錄。沒過多久,此事也因此漸漸不了了之。可以見得,就連賀伯特先生尚且不能為的事,何況我們呢?因此只能說賽鴿育種配對的經驗或者說技巧技術,只有相對的,而沒有絕對的定論。 不管是西方還是中方,縱觀天下鴿紜,對于賽鴿配對的主要論點可歸納為:血統(tǒng)配、賽績配等兩大主流;方式也可分為同近結合、異相互補二種;再詳細一些的就可以劃分為骨骼配、羽翼配、眼志配等具體技巧;還有老少配、強健配、智商配等權衡策略。經過如此劃分,想必你已經看岀我所要說明的賽鴿配對觀點。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切莫把不同范疇的概念互相混為一談。舉個例子,例如雜交優(yōu)勢與提純保值問題。 我是草根階層,玩鴿子職位圖個窮開心,鴿舍里多是“天落鳥”種鴿。雖有幾羽冠軍鴿,那也是自家的“天落鳥”后代,拿不出足以令人信服的實驗結果。但是如果您與我的情況差不多,那我接下來的自己的配對方法,或許多少會給你一些借鑒或者幫助。 面對一群無血緣關系的所謂“天落鳥”,我首先考慮的是賽績配,把能査到賽績的留下,其余賣肉或送人。因為賽績能夠很好地反映出一個鴿子的水平高低。再接下來就是同相歸類,我最倚重的是以適飛距離分段:300-500KM,500-700KM,700-1000KM以上,如此簡單先分為三類。這里需說明,不同適飛距離的配合固然很重要,但我沒有采用,因為我也是急功近利的那種鴿人。至少我不會拿飛500公里的鴿去配飛1000公里的鴿,不是說不行,而是取得成果的日子太久遠;蛘邠Q句話說,效果其實遠遠沒有理論上說的那么明顯。如果某鴿只適合飛500KM,那么我就用相近的鴿子來互配,這樣的效果我覺得才是比較理想的。 怎么樣準確判斷配對的方法是否合適?有以下幾點可以借鑒。 一是賽線、賽程。如果你是飛地方賽的話,那么當地的賽線和賽程都是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的。也可以借用其他相鄰地區(qū)的一些鴿子來配對改進并且生產出一定數量的小鴿子,從而進行比賽實驗。也就是說相同賽線,相近賽距的天落信鴿是可以用來嘗試的。當然,這羽鴿子本身肯定要有一些特色。平庸之鳥是沒用的。 二是體型,爆發(fā)力強的鴿。體型好,爆發(fā)力強的信鴿多是前寬后梢,體型呈三角形狀。而相對來說,那些個耐力持久的鴿子大多前后勻稱,體型呈船形,從而劃定遠程與短距之間的界限。待出鴿比賽時就可以把握好了。 三是看羽毛。一般來說。黑色素的多寡對賽程是有影響的,但是異色鴿另當別論。再往后就是拿自己鑒鴿的標準去判定,骨骼、羽翼、眼志等是否能達到自己的要求標準了。我對那種腳短,骨骼短、并且硬、粗的鴿有頗多偏好,更喜歡一枝尾和白爪玉喙。因為這類鴿子在我的理解中是相對較有爆發(fā)力的。但這并不能改變我配對方案中相似配的初衷。 最后是種鴿的健康與巢性,盡管是天落鳥,但是也不排除有一定的好鴿子。福建名家林祖國就是用一個來路不明的天落起的家。因為天落也是有分等級的,該淘汰就不要舍不得,這其實也是取舍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