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養(yǎng)鴿的鴿友在其比賽過程常會有一般所謂的摸索階段,而這個摸索階段時間的長短因人的感悟而不同,若其結果是正面的,則能建立出自己一套針對鴿種與競翔的思考邏輯或標準,若其結果是負面的,則是對自己的賽鴿更加地旁徨且無所適從。每位鴿友多少就如同科學家在做的事一樣:從測試賽鴿、找出相關因素、做出假設、再測試、最後結論,而在這些思考與實踐里能連結的因素不外乎從抓握手感、羽翅形狀、肉質硬軟、骨架長短、眼睛結構、喉嚨深淺、動作行為等等來評定賽鴿對不同環(huán)境應有的競翔能力,其中以眼睛結構是否能夠作為評估賽鴿的競翔能力向來是頗富爭議,一個小小的鴿眼真的能看透一只鴿子的素質嗎?我們知道科學上可以解釋鴿體結構與競賽環(huán)境有某種對應的效果,舉個例子來說,在高溫順風的比賽環(huán)境下,那些龍骨較淺、體重較輕、副羽較短的鴿子,其獲勝的機會較高,理由是龍骨較淺,在飛行中由肌肉所產生的熱會比龍骨深且大胸肌所產生的熱少,高溫的工作環(huán)境下,忍受的能力則較好,副羽較短,其在順風的吹送下,阻力會較小。但在鴿眼的結構上,是否必然地也存在類似的對應關系呢?鴿友或許明白,鴿體結構來自於遺傳,而遺傳受制於DNA的排列方式,一個微小且內含DNA的細胞,就能牽動并建構著某個鴿體的樣貌,眼睛的結構也正說明了這個微小細胞所要展現(xiàn)的方式,能找出了眼睛的特質,也就能掌握到鴿體的特質。
最初聽到“黃氏認證”是從2007年冬季南海競翔比賽中得大山輪的全船冠、亞軍作出者陳學博先生的口中獲知,陳學博先生與陳振良鴿友的比賽櫥能在達六萬多羽(60247羽)的競翔鴿中,同時獲得五關綜合冠軍與亞軍的榮銜,在我的印象與記憶里可說是前無古人,而一個了不起的記錄他除了感謝臺南王孜益先生提供種鴿外,更要與“黃氏認證”的創(chuàng)造人黃鎮(zhèn)參先生分享,在這里深切的想說明他對利用鴿眼配對與“黃氏認證”的認同與尊崇,行事低調與為人平實的陳學博先生,長期與黃鎮(zhèn)參先生合作與接受指導下,陳先生對鴿眼的.妙也有很深入的素養(yǎng);蛟S讀者閱讀到此還是會問:到底“黃氏認證”是什麼?在深入探討 “黃氏認證”的內涵前,先來認識黃鎮(zhèn)參先生的賽鴿歷程背景與“黃氏認證”的歷史由來。
賽鴿歷程
黃鎮(zhèn)參先生目前擔任亞洲鴿協(xié)聯(lián)盟的副秘書長,曾二度代表臺灣參加FCI世界鴿會聯(lián)盟的年度大會,并為臺灣鴿界來發(fā)聲,現(xiàn)在已進入到了耳順之年,頂著高學歷的他,仍舊擁有對知識與對事物研究的熱忱,說起話來是條理分明,溫敦和善的長者。黃先生從1963年開始養(yǎng)鴿,真正開始注意到有人在觀察鴿眼是在故鄉(xiāng)員林的南星鴿舍,因為有一段時間常到南星鴿舍第二代的主人黃良德與黃良仁兄弟的家中一起活動,在那時求學的過程中,良德與良仁兄的母親經常幫助黃先生安心下來讀書,沒有因為鴿子而荒廢學業(yè),黃母對他的幫忙讓黃鎮(zhèn)參先生是有許多的感念,而南星鴿舍第一代主人黃金波先生的智慧與做事認真的態(tài)度也深深影響黃鎮(zhèn)參先生的一生。與鴿眼的最初接觸也是在那個時候,常聽到良德與良仁兄說這是立型眼志或是臥型的眼志,當時他們已經在看這鴿子的眼志,但是做為客人的黃先生不好意思聽到就問,聽歸聽對眼睛完全是沒有概念,後來有機會養(yǎng)到好鴿子,并且這些鴿子開始為黃先生贏得佳績後,更加深了他對鴿子研究的興趣,但在這個研究興趣里對眼睛的探索還不是特別注意與重視,主要依照傳統(tǒng)的鴿友一般,按照自己的感覺瞎摸,也聽聞別人的意見,例如在鴿店里聽到上臂比較短的鴿子比較好,黃先生在一段時間中將自己鴿舍內不是短上臂的鴿子給淘汰,事實上,後來鴿舍那麼多短上臂的鴿子中,也只有一只成為舍內的好種鴿,為他的鴿舍生下四只綜合冠軍,有一只是全會伯馬,有一只是彰化縣放海上無人島的冠軍,當時全會只有二只返回,另二只是其他鴿會的綜合冠軍。在慢慢地養(yǎng)了自己挑出的本地好鴿子之後,黃先生對鴿子素質有更高的要求,加上自己生活的經濟狀況逐漸好轉,遂轉向購買記錄鴿來養(yǎng),看成績來養(yǎng)鴿子成為此階段的工作,當時他想著如果冠軍配冠軍會有什麼的結果呢?內心里蘊釀且立志要買十對冠軍記錄鴿來養(yǎng)養(yǎng)看,這個目標雖沒有完成,但也幾乎快達成。在一次黃先生到苑里的一個鴿舍,一口氣買了四只冠軍鴿與二只亞軍鴿,花了二十幾萬的代價,買回後便有系統(tǒng)地跟自己鴿舍內的鴿子做比較,成績結果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成效,所以最後他的看法與結論是賽績并不能為作育出優(yōu)勝競翔鴿的唯一參考。
司翠克鮑特系
黃鎮(zhèn)參先生的雄心未因此而停頓,後來搬遷到了臺北,就在來臺北之前有機會接觸到純種的司翠克鮑特系,這鴿系是南星鴿舍向已故比利時司翠克鮑特系權威延續(xù)人,米歇爾.雷斯肯普.凡哈斯汀購買,進口了十羽,當時員林有位蔡先生標了一個會跟南星鴿舍買鴿,其中有一對就是純種的司翠包特系原鴿,蔡先生是黃鎮(zhèn)參先生爸爸的同事,在之前蔡先生的比賽成績一向平平,而在買進南星種鴿之後突然地成績突飛猛進,由於黃爸爸的關系,方便黃鎮(zhèn)參先生去拜訪他,在聊天過程中蔡先生提到了一個觀念─鴿系與純種鴿,這個觀念後來讓黃先生發(fā)現(xiàn)純種鴿確實有不同之處,就在這一對純種的司翠克鮑特原鴿生下一只公鴿名為“143”後,黃鎮(zhèn)參先生要求蔡先生提供“143”作出四羽幼鴿并以此四羽去比賽,一羽在高雄,二羽在新營,一羽在板橋,這四羽鴿子在很艱困的比賽環(huán)境有非常突出的表現(xiàn),高雄那羽鴿子在三千多只鴿子競翔,殘九十幾羽中,取得16位 ;在新營的這羽鴿子,全會回來12只鴿子,為其中一羽;臺北的鴿子,在最後56羽(全舍)里只殘一羽歸返(五關綜合3名),就是這羽。這些經驗讓他感覺到純種的鴿子有他非常獨特的特質,於後新營這羽鴿子,在臺北又生下一只為他拿出11羽比賽鴿中唯一回來的表現(xiàn),全會殘47羽;此羽的同胞鴿的直子又在豐原拿到全會歸返二只的冠軍,還不僅於此,接著黃鎮(zhèn)參先生向蔡先生買進的"143"同胞母鴿"144"下代的綜合伯馬綜合冠軍到孫輩為止短短數(shù)年就有四羽之多,其他綜合高等位入賞鴿已是族繁不及備載。這些種種的實戰(zhàn)成績讓他覺得并感受到血統(tǒng)的重要性與穩(wěn)定性,所以1985年黃鎮(zhèn)參先生下定決心,在比利時雷斯肯普的清舍拍賣會上買下22只司翠克鮑特純種鴿,成為拍賣會全場的單一最大買主,付出了最高的價格,這些純種鴿轉入臺灣後,進行純系的育種,他以這22羽不加入任何其他的鴿系的條件下一直繁殖到2002年,若讀者有與趣可在黃先生的網站上看到這些鴿子。也因這次購買的大動作,驚動了當時比利時鴿界,甚有比利時鴿刊稱黃先生做了一個歷史性的事情。買回這些純種鴿後,有什麼表現(xiàn)呢?有一次桃園有位士官長,稱自己沒有養(yǎng)過鴿子,黃先生便利用這22只鴿子,配出10只幼鴿給他,結果是在1200多羽競翔鴿中殘70幾羽中包辦了5羽,之後鴿友開始上門來買鴿子,黃先生在買賣過程中在心理起了很大的疑惑,他說:我不知道該怎麼說自己的鴿子好。因為對自己心里有一些誠信與一些堅持,所以他若對鴿子好在那里不知道,他就不賣,從1985到2002年這十七年間,黃先生只賣了十五只鴿子,其中有六只純種的司翠克鮑特系,且以每只十五萬元賣出去。很多鴿友也不要求賽績,只要是黃先生純血的鴿子,開價就買,當然他也拒絕過類似的鴿友,記得在大甲有位做房地產的鴿友,對黃先生說:我知道你一只鴿子十五萬元,我要六只,但是你要那一只配那一只。黃先生對此回應說:我沒說我要賣鴿子。像如此急就章的鴿友,他很快就回絕,所以十七年來只賣十五只鴿子,但最主要原因還是他無法了解自己的鴿子好在那里。既然有這個遺憾,黃鎮(zhèn)參先生下定決心要把這個鴿界的文化遺產,變成智慧與知識,遂展開一段二十幾年漫長且孤寂的研究。
詹森鴿系
除了對長距離司翠克鮑特鴿系的接觸,另一方面黃鎮(zhèn)參先生早於1976年也開始接觸到純種的詹森鴿,當時同鄉(xiāng)養(yǎng)鴿前輩黃勝輝,擔任謝國民先生加上歐羅肥在臺北東區(qū)有一個鴿舍的經理,謝國民先生最初引進一些詹森本舍的鴿子,透過黃勝輝先生的推薦他以新臺幣十萬元買了第一對詹森本舍純血鴿,公鴿為年輕麥克斯的孫,母鴿為019的女兒,此對孫鴿特比環(huán)在惡天候比賽失格,卻在好天氣的老鴿賽拿下臺北市分會冠軍,另一孫鴿二水鎮(zhèn)以超速26分鐘得冠軍。接觸到詹森系後,黃先生體驗到詹森系快速的一面,但後來詹森系沒有再繼續(xù)使用,是因一旦遇上惡氣流,很快就沒有了,對斯系的速度性及相對的脆弱性與司翠克鮑特鴿系比較下,他喜歡有始有終的比賽。黃先生又說:『當想要把這種手感、賽績、血統(tǒng)轉化成判斷鴿子能力的智識時,這二個血統(tǒng)我深入的去了解牠們并與比賽結果的關聯(lián)做一些整理,藉由這二個名系,因為其特質很明確,所以對研究有很大的方便性,也間接地發(fā)現(xiàn)到眼睛構造與比賽結果有很大的相關性,這就導致我開始進入到“黃氏認證”的研究階段,研究的過程里,我認為有一點運氣的是,自己提出了一個領悟性的假說,這個假說後來成為黃氏認證的核心技術,有了這個假說,便著手去設計函數(shù)模型,再去測試,其結果出乎意料的準確性相當高,漸漸地轉演變成今天的“黃氏認證”,這不是用來取代手感,觸摸,也不是用來取代賽績的參考,更不是用來取代血統(tǒng)的依據(jù),而是這三種努力做進一步的延伸。』在使用上其效果非常明確的原因,他認為“黃氏認證”給予一個數(shù)位的標準,在配合這三種標準下(手感、賽績與血統(tǒng)),很容易的相互印證,驗證正確後,便可以相信這個所做的努力。對於每一羽賽鴿的成績會因不同長短距離與不同的氣候變化而有所不同,每次產生的冠軍鴿也常不相同,不用說生下的小鴿子會不會發(fā)揮,讓冠軍鴿再出去比賽,只要環(huán)境一變,成績也會跟著改變,在鴿舍中偶爾會產生五關都冠軍的鴿子是非常罕見,不說比賽,鴿友在訓練時,每次的第一返舍鴿常是不同,所以我問黃先生從眼睛看鴿子的競翔成績難吧?我想大部分的鴿友都會說很難,黃先先回應:「沒有錯是很難,但當你回頭去檢視一下,你用手感去摸來預測,又能對了幾分?你用賽績做參考,又對了幾分?你用血統(tǒng)做參考,又選對了幾分?若用同樣的檢驗標準再去看“黃氏認證”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其應用的有效性是非常高」。
賽鴿風云
國家地理頻道幾年前做一個介紹臺灣賽鴿比賽的節(jié)目,名稱為「賽鴿風云」,大家若有記憶,節(jié)目中有一段利用鴿眼做競翔預測的片段,而此主角就是黃鎮(zhèn)參先生。黃先生說:「節(jié)目中所做的預測表是針對蔡豐吉先生的比賽鴿,為當時三月比賽蔡先生舍內比賽鴿競翔歸返預測,預測表於當年元月份的時候就完成的,在第一關時其結果正如節(jié)目所示,當天比賽歸返的第一羽剛好就是預測表上的第一羽,第二羽剛好是表上的第二羽,預測表上的前六羽與實際比賽歸返的前五羽是相同的,只是預測表上的第11羽跑來實際比賽的第4名,你說這樣子的準確度如何?我做了二個預測表格,賽鴿風云的節(jié)目的小組人員直接交給蔡豐吉先生,表格交給他之後,鴿子我也沒看到,更別說摸到,等到三月份的比賽,就照第一張表格上所顯示的1,2,5,11,3,4…,國家地理雜志在做這個賽鴿風云的節(jié)目時,他有他的戲劇性考量,而我的第二張表格是為五月份所做的預測,在其預測表內13號是第一羽,而記錄片是以13號為其節(jié)目主軸,13號在第一關比賽確實是按自己的第一張表格所顯示的為第二只回來,但進入第三關後因為下雨與天氣的變化,他不見了。預測表上的氣候條件與當天的氣候條件有很大的不同,我的預測只是依可能當時的天氣條件在做預測,我是以東北風,偏低溫的形態(tài)來做為條件,若當天環(huán)境條件能吻合,則我認為是會依預測結果在進行!谷绻接扅S氏認證可不可靠,會準嗎?是否依手感、賽績、血統(tǒng)來做預測,也能像黃氏認證一般,在一個多月前做出前六名的排名,有五只完全相同嗎?若相對來做比較,我想我們養(yǎng)鴿的人要更虛心,我們做不到的,不一定別人就做不到,人性的弱點常常是我不懂得就是不好的,養(yǎng)鴿要突破,一定要用比較開放的心胸來面對新事物。
由電腦去做鴿眼的配對,還不是最早期就做的。從1980年開始,一部IBM的天龍5550桌上型電腦要價約四十萬新臺幣,為了要研究,黃先生便買下它,并請成功大學電機系畢業(yè)的弟弟寫了信鴿血統(tǒng)表制作程式與信鴿配對育種程式,在使用配對程式的過程,他以信鴿體構與外型為基礎來給於評分參數(shù),在幾年後發(fā)現(xiàn)結果與實際的誤差非常大,可操控或利用性不高,所以後來就停止了這個研究。在1996年,黃鎮(zhèn)參先生停留北京長達九個月,回到臺灣以後,突然之間有一個感覺,他覺得過去以外形來衡量鴿子可能只是一個結果,追溯原因可能是鴿子的生理特質或他的代謝能力,舉例來說,它今天能吃什麼,消化什麼,吸收什麼等這些生理特質差異,造就相對的身體結構。他說:「我為什麼舍本逐末去探討這些外在的體構型態(tài),何不回到眼睛來看他的生理特質,看看眼睛對外型結構會有什麼影響;因為生理特質對應到外型所呈現(xiàn)的結果,這結果對比賽環(huán)境也有不同效應。」於是他著手眼睛特質與比賽過程中碰到氣流、溫度變化時的影響參數(shù)整理。
黃先生利用電腦來做研究早在1980年就開始了,只不過當時走了一段冤枉路,直到2000年利用鴿眼探究鴿子競翔能力的研究有了初步的心得,他將此心得發(fā)表在當年中國信鴿訊息網上,此時中國信鴿訊息網的蘇老板建議黃先生是不是取名叫“黃氏認證”,聽起來是有些嚴肅與專業(yè),但自此黃鎮(zhèn)參先生的研究有了名稱,在2000年以後,利用電腦處理出對眼睛的數(shù)據(jù)以後,黃鎮(zhèn)參先生從手感目視鴿子的方式進入到了另一個評監(jiān)鴿子的境界。
“黃氏認證”進行測試
為了測試其成果,開始踏入了實驗階段,最開始前往臺南找?guī)孜慌笥,來驗證其研究所做的正確度,第一位找上的就是陳學博先生,那一次陳學博先生剛好要送貨到安定,在路程中看到一個鴿店,黃先生進入鴿店後買下了二只公鴿2000元,其中一只取名為“喬丹”,回臺南後,再找一只母鴿來與喬丹來配對,大夥又到臺南市來搜尋,這次來到一家鴿店,店內一只1000元的鴿子任意選,結果是黃先生都不很中意,就在鴿店六角亭的地方,有一只斷了一只腳的幼鴿,黃先生一捉上手後,便決定要這羽,當時鴿店老板嘲諷地說:「老大你的眼光真好,賣你800元就好了」。於後“喬丹”配上“800母”,在麻豆陳新聰先生鴿舍由潘玉昆先生管理作出之後送到屏東參加比賽,當時有19羽鴿子去參加龍昇支會的比賽,七次的海上訓練與比賽,其中六次的第一只歸返鴿都由這對所生的三只直子女包辦,到了第四關,會部回來了八十幾只,我們回來了一只"喬丹"配上 "800母"的小孩,排名第16,在單關,暗組領了錢。黃先生說:「或許有人會問,又沒有得到冠軍,有什麼好陳述的,但我會問你是否也能在鴿店挑選一對,敢插暗組且能有成績呢?」。黃先生對 "黃氏認證"測試的信心有了第二個例子,是與屏東的潘玉昆先生到鴿店選鴿,挑了許久,在雞籠內找到一只二邊羽翅還未長齊,尾巴也只有一半的小鴿子,鴿店老板生氣的說:「這位先生是糟蹋人!里面這麼多鴿子你不要,偏偏挑到這只,這個不賣就送給你好了」。他跟潘先生對鴿店老板說送的不要,我們要用買的,就以100元成交,這羽幼鴿羽翅剛長好後,馬上進行配對,黃先生稱呼這羽鴿子為 "弱勢族群",而其作出的第一只直子的成績是到了第六關,在比賽鴿舍內,四十只參賽鴿剩余四只中,最後賽完七關的兩只中成績最好的一羽。
另外臺南有位鴿友叫陳博照,他的鴿舍在屋頂上,底下有一個籠子放置待宰的鴿子,陳先生的爸爸每隔幾天就會捉去宰殺,那一天黃先生與潘先生碰巧過去,有一羽無環(huán)黑斑鴿在籠內,黃先生看了看,并直問鴿子怎麼來的,陳先生說是自己跑來的,在捉回去後把它取名為 "救世主",它原本是一只待宰的鴿子,作出的第一窩直子女就與另一羽鴿店千元鴿(黑豹號)的直子在三只暗組齊得獎。
這些例子是想說明,黃鎮(zhèn)參先生養(yǎng)鴿四十幾年,他把自己的監(jiān)鴿經歷當成是磨練武功一般,由剛開始如大部分鴿友的心態(tài),研究血統(tǒng)與注重成績,等嚐到好處後,再去自我要求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不利用這些資料也能夠判斷鴿子的優(yōu)劣,這才走向由外觀研究到追溯本因地從眼睛來研究,現(xiàn)在研究出心得後,黃先生感覺自己就像從有招變無招的境界,放棄擁有的知名血統(tǒng)、名鴿而到鴿店去挑選鴿子,就是這個自我挑戰(zhàn)的開始。自從2000年的研究心得發(fā)表到國家地理頻道的邀請與接受自我鴿店挑選種鴿的測驗,我很高興黃鎮(zhèn)參先生找到了有用的東西,把過去長期思考的理論基礎發(fā)展成可運用的工具,黃先生六十歲後的人生規(guī)劃想把這智慧性的工具推展并分享給廣大的鴿友使用。
後語
筆者就像大部分鴿友對於“黃氏認證”的功效有很大的疑惑,在截稿之前,請求黃鎮(zhèn)參先生依鴿眼在鴿刊有的廉價販售鴿來挑選鴿子,等到“黃氏認證”做出排序後,約定到臺南某位養(yǎng)鴿前輩處買鴿,事先只做電話告知,并未看過鴿子。當天碰面後,筆者按著排序表來捉鴿,發(fā)現(xiàn)排序在前位的鴿子,手感上非常平衡,肉質與骨架均屬一流,氣質也非常好;另一方面,排序在後的鴿子,體形不是過肥,就是平衡不均稱,但重點是這些鴿子的售價都是相同的。黃先生只依鴿眼所作出的圖表與排序就能有效的排除體構不良的鴿子與找出體構和能量上另人滿意的鴿子,著實讓我大開眼界。聽聞不如親自經歷,讀者有機會也可直接與黃鎮(zhèn)參先生來一趟選鴿之旅,對養(yǎng)鴿者能有很多不同的感受與增進。最後萬分感謝黃鎮(zhèn)參前輩在繁忙之余接受訪談與提供詳盡資料,希望“黃氏認證”在全球很快的發(fā)光發(fā)熱,服務鴿友。
待續(xù)...